欢迎光临~星空体育在线官方网站!
语言选择: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亚联氢能:兼顾氢气供应的现实与理想

  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氢能”)成立于2000年9月, 是一家注册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并专注于氢能装备解决方案,以制氢、制氨、制甲醇产品为研发方向,涵盖天然气重整、水电解、甲醇转化、氨分解等制氢设备,并延伸至氢能领域的绿氢制绿氨、绿氢制液氢、绿氢制绿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氢能电源等相关氢能装备。

  从燃料电池到加氢站又到绿氢,氢能产业的热点一个接一个,但对企业来说不是追踪热点,而是要在产业链有明确的定位,为上下游公司可以提供服务,实现产业闭环。在“以奖代补”政策鼓励下,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下降很快,但示范城市氢气成本过高;在强制配储政策下,绿氢项目又变得炙手可热,绿氢能解决光伏和风电波动性问题,但现阶段同样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

  交通能源的氢能替代和平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波动是氢能发展的两条路径,燃料电池汽车需要寻找便宜的氢气,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出来的氢则需要消纳。两条路虽然为上下游产业闭环构建了蓝图,但目前尚没办法做到无缝对接,绿氢与传统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之间的价格差能够最终靠补贴、碳税、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来弥补,不过,这需要一些时间。所以,现阶段便宜的氢气是现实,便宜的绿氢是理想。发展氢能需要兼顾现实与理想。

  四川亚联氢能是我国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于公司在化工领域的核心能力,公司业务已经延伸至氢能领域的绿氢制绿氨、绿氢制液氢、绿氢制绿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氢能电源等相关氢能装备。就氢气供应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的问题,我们访谈了四川亚联氢能的董事长王业勤。

  郑贤玲:您在制氢行业有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亚联作为中国甲醇与天然气制氢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这个行业积累了哪些经验和业绩?

  王业勤:在制氢领域,我们建设的制氢和氢气提纯装置超过650台/套,承接了多个国家顶级制氢项目、首套项目和省重大专项项目,获得国内专利75项,获得了一项美国专利和一项欧盟专利。

  在氢能领域,热情参加氢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起草了一项国家标准,参与起草七项国家标准,两项团体标准,一项国际标准。已完成6个国家863氢能计划子课题项目;完成一项四川省重大专项子课题项目,一项四川省成果转化项目;亚联氢能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优秀专利奖“银奖”,专利奖“创新创业奖”。

  亚联氢能在能源化工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大客户关系,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万华化学、华鲁恒升、天业集团、中泰化学、佛山燃气等国内企业;美国普拉格能源、法国液化空气、德国林德、美国普莱克斯、日本岩谷气体、日本大阳日酸、英国石油(BP)等国外公司,我们的产品运行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和客户的信任。

  典型案例包括国家863燃料电池安亭加氢站项目、北京101所800Nm3/h甲醇制氢装置、蓝星(西昌)航天发射中心氢气站600Nm3/h甲醇制氢装置、蓝星(海南)航天发射中心氢气站1500Nm3/h甲醇制氢装置、上海世博会280Nm3/h氢气纯化装置、北京奥运会加氢站配套50Nm3/h天然气制氢装置、广东佛山燃气南庄1000kg/d制氢加氢一体站。

  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上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企业能按照国外的技术标准,国际的材料标准及制造标准做产品设计、制造和集成。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郑贤玲:不愧是行业龙头,您真是如数家珍。不过最近制氢行业突然变得热起来,感觉绿氢瞬间成为焦点,您怎样看这一个市场的变化?

  王业勤:制氢属于基础化工行业的范畴,氢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油、航天、冶金、浮法玻璃、光伏、半导体、和医学、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用于工业原料就占了66%。所不同的是,过去的氢气主要是作为化工原料、工业燃料或还原剂,而现在的制氢热是基于整个减碳背景下的能源替代与化工产业的绿氢替代。

  这个变化是空前的,首先,能源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氢气作为能源在交通、分布式能源以及储能领域都有很大的替代空间,这对氢来说是一个完全的新增市场。如果按照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能源中的比例达到18%,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氢能的规模可能达到现在天然气的用量。

  其次是,原来80%以上的氢气都来源于化石能源,而化工企业的减碳要求将会改变原有的氢气制取方式,未来更多的氢将来源于绿氢,包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水电解制氢和生物质制氢。

  郑贤玲:也就是说制氢的总量和结构都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王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有23年的亚联来说是机会更大还是挑战更多?

  王业勤:亚联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与其说我们在做装备不如说我们是在做工程,对我们来说,23年的积累不是普通制造业的流水线,而是对制氢工程和工艺的理解。自企业成立以来,我们的制氢和氢气提纯装备超过650台/套,在中小型制氢市场,是目前供货数量最多的装备成套商。公司承接了多个国家顶级项目、首套项目和省重大专项项目,拥有美国、欧盟、国内专利多达70余项。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实际上,水电解制氢相比我们现在的甲醇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路线年我们进入制氢行业之前,水电解制氢就是主要的高纯制氢方式,但这条技术路线能耗、投资都较高。我们进入行业不久后便开发了甲醇制氢技术和天然气制氢技术。相比于大化工、炼油、合成氨等大规模制氢,亚联氢能偏重于中小规模制氢,特别是精细化工和多晶硅、玻璃、粉末冶金、微电子等其他领域。所以,我们的氢气纯度是能够完全满足车规级需求的。

  现在制氢市场规模预期增加了,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市场刚刚启动,这个行业的消息已经满天飞,仅电解槽企业就达到近200家,市场的竞争显然也更激烈了,而且一些大资金进入到制氢行业,可能会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格局。

  其次,新产品、新业务的拓展必然会给公司能够带来转型压力,例如新市场、新客户的开拓,品牌、声誉的建立,产能提升匹配问题等。作为氢能的忠实践行者,面对守候多年的氢能之花终于绽放以及万亿的市场,亚联氢能将不畏艰巨,敢于突破,力争在转型发展新业务的征途中取得辉煌成绩。

  郑贤玲:在氢能装备领域,亚联氢能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技术水平,都奠定了中国氢能领域的专家地位。您认为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推动行业朝怎样的方向变化?

  王业勤:毫无疑问,需求的增长和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推动制氢行业更多的技术进步,而大规模制氢也会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我们对这一个市场是敬畏的,会依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战略,包括加快研发技术,逐步提升设备的效率;推出更加适应大化工和能源级的产品;提高工程模块化比例;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特别是针对新型能源体系,我们会在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合成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郑贤玲:目前市场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氢气的成本问题,一方面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导的氢能交通无氢可加,另一方面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目前成本还无法平价替代灰氢,亚联如何帮助下游企业度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王业勤:是的,假如没有绿电制氢或生物质制氢,氢气作为能源的发展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氢能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终极能源,人类对此探索近200年,但这个产业太复杂,按照你描述的三次氢能浪潮,从上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开始探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算起,也已经有60年,只有没有一点一个时代比今天更接近氢能产业化的条件了。下游的技术、上游供氢以及氢气的储运技术都趋于成熟。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法指望氢能产业化一步到位,就连全球氢能发展的标杆日本也是先解决应用端的技术和供应链问题,现阶段无论是家用热电联产还是燃料电池汽车,氢气供给先解决有氢可用的问题。我国主要的氢气来源是煤制氢,国外主要的氢气来源是天然气制氢,以此为基础让应用端设备运行起来,逐步完善基本的建设。绿氢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但只有应用达到一定的规模,行业运行起来,管道运输和别的形式的大规模运输才有投入的价值。

  所以现阶段我们是兼顾现实与理想的。亚联氢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在热化学法制氢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正向电化学法制氢领域拓展,并以此为切入点,抓住巨大下游市场,拓宽氢能下游产品线。

  同时,积极拥抱绿氢时代。公司在稳健发展传统制氢业务的基础上,围绕新产品,发力氢储能消纳绿电,打造新氢能生态体系和商业模式,布局水电解制氢成套装备生产线、模块化合成氨(绿氢制绿氨)成套装备生产线、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成套装备等,使其成为公司业绩迅速增加的保障。

  首先,稳健发展传统业务。作为亚联氢能生存基础,传统产品已处于成熟、稳定,奠定了公司中国制氢专家地位,后续仍将其作为基础业务,保持其适度稳定增长。有传统业务作为保障,公司在新业务方面就可以大胆开拓创新,不断的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其次,不断推出新产品。亚联氢能之所以能在氢能领域坚守并超前一步,源于立足市场,源于技术领先一步,也源于提前布局。把新产品研发放在企业持续发展的首位,秉承“技术的优势在创新和实用,把产品做得更专业、更精深,才能基业常青”的理念。公司面对市场变化、产品转型快速响应。推出的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产品,解决华南、华东市场运氢难的问题。

  当绿电扩能带动绿氢发展时,自2021年5月,公司通过技术引进和自我研发相结合,开发出水电解制氢产品,模块化合成氨(绿氢制绿氨)产品。未来公司还将推出新一代中温电解槽产品,中小型氢气液化产品,绿氢制绿甲醇产品等。

  再者,扩大产能。面对万亿级别氢能市场,需要有匹配的产能作为转型发展的基础。2022年7月,设立天津亚联海氢子公司开始战略布局水电解制氢新业务,形成近2亿元产值的电解槽年生产能力。

  2023年5月通过设立德阳凯亚氢能装备子公司,在德阳建设占地142亩的超级工厂。项目整体规划建设能承受压力的容器车间、数控机加工中心、电镀车间、装配车间、测试车间、实验车间等。产品线包括水电解制氢、合成氨、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氢气定向纯化的装备生产,建成后总产值将达30多亿元。目前公司已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占地100亩,计划2023年7月建成投产,投产后年产值将有望超过20亿元。

  郑贤玲:看起来亚联是要打造一家综合性制氢装备与工程企业,传统制氢还有多少降本和优化空间呢?

  王业勤:产品降本是关键。通过完善并集成工艺链条,达到降本之目的。氢能市场空间很大,参与者众多,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红海一片。德阳凯亚氢能装备超级工厂塑造了行业标杆。将全力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的,集成全工艺链条的现代化超级工厂。工厂流程中有电镀工序,自研的电镀技术将达到提升产品性能并节省本金的目的。下一代中温电解槽产品,使用自研隔膜和自研制备催化电极,电解槽流道得到优化,能效更高,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合成氨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现场安装的同时,缩短产品制造时间,降低产品成本。

  最后,树立行业检验测试标杆。为减少现场的维修量,通过严格的电解槽质量品控,厂内测试平台将对每一台产品做出厂检测,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达标并稳定性很高,从而提升产品口碑和声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基于全面的制氢技术和优势,公司通过全力发展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技术和装置,以降低氢储运成本,方便氢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亚联氢能努力做好传统业务,大力拓展新业务,还将持续加大研发和投入,沿着氢能领域纵深发展液氢、绿色甲醇、SOFC/MCFC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等新产品业务,以期未来进一步形成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亚联氢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产品全球化战略,抓住全球新能源发展的大好时机,将新产品业务极力向全球推广,以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氢能装备公司,争取成为中国氢能装备第一品牌。

  郑贤玲:目前绿氢更大的意义是在化工领域的替代,亚联在化工领域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你们在绿色化工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呢?

  王业勤:从电到氢,氢到氨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最难的地方在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两个因素来影响整一个流程。所以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的输出决定了未来我们该怎么去做合成氨装备,传统化工厂运行是围绕主工艺装置进行的,而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所有的装置要围绕变化的负荷来进行调节和生产。我们的许多理念需要从原来大化工生产理念转变成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为消纳对象的理念,包括装备设计、调节、甚至还包括配套的一些储能、储氢等等,都必须围绕变化的电力来考虑。

  以消纳可再生电为前提配置合成氨装置并非规模越大越好。在传统化工合成氨方式中规模越大、能耗越高则其能耗投资就越低,但以消纳电为基础配置合成氨装置规模时这一规律却并不适用。水电解制氢技术简化传统合成氨原料氢气生产流程使得小规模模块化合成氨变为现实。

  氢能产业中,作为P2C(Power to Chemicals)基本的商业逻辑就是用便宜的弃电+低成本的设备=绿色的化学品,只有这个逻辑才能够成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济价值。一套成熟的合成氨装置,水电解制氢装置这块应该选用的是成熟、可靠、稳定的设备。电解槽的成本实际上对整个装置影响非常巨大,我们之所以做模块化、标准化的设备,是因为这样做才能够大幅度降低电解槽的成本,期待未来降到现在1/3的价格,这些措施都是对我们这个商业逻辑最强有力的支撑。

  郑贤玲:感谢您的时间,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氢能企业做专访,也是《产业观察者》从关注氢能宏观层面到关注微观层面的一次尝试。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采访到更多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和战略,并跟踪企业战略与产业化实施进度,更希望看到经由上下游一起努力带来的行业进步。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西北电力设计院、新疆宣东能源、天津得威建环保联合主协办支持的“2023煤炭深加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大会”延期至9月中下旬召开!继续接受报名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联系人:郝经理

手机:18939624888

电话:0394-8922555

邮箱:825878707@qq.com

地址: 太康锅炉南工业区